达人配资
仰韶文化鱼纹彩陶盆 图源:宝鸡市文物普查队
“大地如卷——宝鸡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展”,6月14日起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展览半年。展览第一单元陈列着一件仰韶文化鱼纹彩陶盆,这是宝鸡市文物普查队在凤翔区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时发现的,距今约5000多年。
4月8日,宝鸡市文物普查队第五分队在雍水河流域的彪角镇付家台遗址进行遗迹分布情况踏查,突然发现东西向断坎上暴露有一座灰坑,内含黑彩陶片。由于彩陶比较罕见,且对于判定遗址年代有重要作用,队员们于是采集残片 30 余个。后经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拼接修复,成功复原出一件较为完整的鱼纹彩陶盆。
这件鱼纹彩陶盆通高 12厘米、口径 36厘米,是宝鸡“四普”开展以来采集到的最大彩陶。其胎体为细腻的泥质红陶,器表经过打磨。整体造型为圆唇、敛口、弧腹、圜底,口沿饰一圈黑彩,上腹部以橘红色打底,绘三条头尾相连的简体鱼纹,顺时针排列,形成循环往复的动态。鱼头简化为实心圆点,鱼身抽象为内部留白的三角形,两尾张开,上尾满涂黑彩,下尾以双线勾勒,似在水中摆尾游弋。特别的是,器底残存对称孔洞数组,应是先民在陶盆破裂后所钻,用于穿绳拼接修补。
此次发现的这件鱼纹彩陶盆具有鲜明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特征。学界普遍认为,中国史前鱼纹彩陶集中发现于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的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三者一脉相承。仰韶文化鱼纹演变经历了从半坡期(距今约 7000—6500年)的具象典型鱼纹,到史家期(距今约6500—5900年)的图案化变体鱼纹,再到庙底沟期(距今约5900—5400年)的抽象性简体鱼纹。庙底沟简体鱼纹仅存尾部特征,省略身首,前端以大圆点象征鱼头。迄今,发现“简体鱼纹”彩陶的遗址集中分布于渭水流域,在西汉水、汉水和晋南豫西等周边地区也有散布。
西北大学张宏彦教授根据庙底沟彩陶鱼纹时空演变与分布规律,认为宝鸡所在的关中西部可能是仰韶文化半坡期到庙底沟期鱼纹演化的核心地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王仁湘研究员认为,庙底沟文化广泛流行的叶片纹、花瓣纹、“西阴纹”、菱形纹、圆盘形纹和带点圆圈等,大都是鱼纹拆解后重组而成,这些纹饰构成了一个“大鱼纹”象征系统。这个纹饰系统散播区域东近海滨、南过长江,西达青海东部,北抵塞北,形成了史前艺术浪潮,标志着华夏族艺术思维与实践的趋同,预示着一个伟大的文明开始形成。
彩陶在仰韶时期经常作为祭祀用具,这件彩陶盆的发现,对研究仰韶文化时期的史前祭祀和图腾崇拜具有重要价值,简体鱼纹的发现对研究鱼纹到花卉纹之间的演变,进而为研究庙底沟类型的起源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文化艺术报通讯员 王福斌
-- END --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王越美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
▼
恒汇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