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生,几乎都与‘报人’二字血脉相连。报纸熟悉的墨香早已融入我的生命。在全媒体时代,传统报纸和‘报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报人会消失吗?我想,报人就是新闻人的一个珍贵的历史阶段,新闻不会过时,报人不会消失,新闻人延续着报人最珍贵的品质:有温度的良知,有锐度的洞察,有厚度的坚守,这永远需要。”8月18日,《报人本色——周瑞金传》在上海书展首发,86岁的传主周瑞金说。
周瑞金 施晨露摄
《报人本色——周瑞金传》为“申光计划”系列新作同花顺配资,该计划由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与爱建特种基金会共同出资,“申”代表上海,“光”指在上海经济、社会、金融、文化、生态及城市建设等领域做出过重要贡献,通过为时代人物立传,留下光芒、照亮未来,此前已推出《从草根教师到人民教育家——于漪传》《大爱交响——曹鹏传》等多部作品。
由沈惠民撰写的《报人本色——周瑞金传》以29万字篇幅描绘了周瑞金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工作中倾注的心血、智慧与担当,将读者看不到的编辑部故事和盘托出,让读者走进周瑞金和党报报人的内心世界,同时配有160余幅照片,涵盖传主人生各个阶段和不同场合,成为读者“以图识史”的入口。这本新书不仅是一位新闻工作者数十年的风雨历程,同时也是反映时代变迁的印记。
何为“报人本色”?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记住了书中四次出现的“击中时代绷紧的那根弦”。在他看来,“击中时代绷紧的那根弦,就是击中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击中万千百姓的柴米油盐”,而这根弦,正是以周瑞金为代表的一代报人时至今日矢志不渝的奋斗。
周瑞金曾勉励年轻记者“无为不入世,有情始做人”,在这本《报人本色》里,记述了很多情,亲情、同窗之情、同事之情,最动人的可能还是一种更深沉的感情,正是这种“情”构成了“报人本色”。
传媒业的时代背景正在发生系统性变化,但新闻从业者的使命初心和职业精神,并未过时。“来参加这场新书发布会前,有人问我,会有年轻人读周瑞金吗?”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原副社长、高级编辑李泓冰说,“我特别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来读懂改革、读懂时代、读懂周瑞金。”
“家国情怀,报人本色”“无人无象,如来如去”,上海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将两幅字赠给《报人本色》作者沈惠民。
王荣华、沈惠民 施晨露摄
“我始终坚信,正如在这本书结尾的我的发声——‘新闻要与人站在一起,而不是与流量站在一起。无论技术如何改变表达方式、传播渠道和商业模式,关键时刻‘我’在现场同花顺配资,探究真相,破除茧房,内容为王,向读者提供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这才是新闻人永恒的追求,也才是新闻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周瑞金说,“我希望读者能从这本新书中读出,无论身处哪个行业,‘本色’二字最是珍贵。本色,就是对职业的敬畏,是对责任的担当,是历经千帆后依然纯粹的赤子之心。”
恒汇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