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一百七十年的风云变幻,如何在一部《南史》中得以通贯呈现?这部由唐代史家李延寿编撰的纪传体通史,为何历经千年仍备受推崇?凝聚着当代学者心血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南史》大鑫优配资讯,将为今天的读者理解这段历史带来哪些新的助益?
8月17日,由中华书局主办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南史》读者见面会暨平装本首发式”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南史》修订工作主持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金龙与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俞国林作为嘉宾出席现场,中华书局历史编辑室(二十四史修订办)主任胡珂主持活动,与现场读者共话《南史》的修订历程、独特价值与阅读魅力。
大鑫优配资讯
《南史》全书八十卷,分为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是记述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一百七十年(420年至589年)历史变迁中各类人物事迹的纪传体史书。自唐代成书后,因其贯通四朝、叙事连贯、文笔简练,在宋代、元代都曾被广泛刊刻流传,成为读书人了解南朝历史的重要典籍。然而,存世版本虽多,却存在早期版本残缺、后世补配混杂等问题,为现代的点校与修订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1975年,中华书局就已出版点校本《南史》。2023年10月,中华书局推出了《南史》修订精装本。在活动现场,张金龙详细介绍了修订工作的艰辛历程与严谨方法。在中华书局的支持下,修订组搜集并通校了包括宋元刻本残卷、明清官刻本、作为底本的百衲本和原点校本在内的十种版本,并将汲古阁本、静嘉堂文库本和四库全书本作为参校本,核校总字数超过千万。除版本校勘外,还大量运用了他校法,广泛参考《宋书》《齐书》《梁书》《陈书》等源头史籍以及包含南朝文献的佚文或后世抄录或摘抄的类书文献,如《太平御览》《建康实录》《通志》《艺文类聚》等,通过互证互校,力求最大程度地恢复《南史》文本原貌,厘清史实。
俞国林分享了自己阅读《南史》的体会。南北朝至唐初是中国史学编纂的繁荣期,“二十四史”中有十二部成书于此,《南史》则堪称南朝宋、齐、梁、陈四史的“精编版”。接着,他通过对比《梁书》与《南史》中“梁武帝本纪”的篇幅及记述差异,分析了梁武帝的生平轶事及统治特点在不同史书中的呈现,为历史阅读提供了崭新的切入路径。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雪)大鑫优配资讯
恒汇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